發表文章

川普政府撼動哈佛根基:一場由國內「文化戰爭」引發的國際學生衝擊

圖片
近期,美國川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的政策引發廣泛關注,其宣布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強制在校外籍學生轉學的措施。這一「禁招令」不僅在美國學術界投下震撼彈,更對全球有意赴美留學的學生,包括台灣學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焦慮與不確定性。 事件的起因與背景 這起事件並非孤立的教育政策調整,而是與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地緣政治競爭緊密相關。 國內「文化戰爭」的延伸: 資料分析指出,川普政府在其第二任期開始後,對美國高校發起了「文化戰爭」。其根本目的在於打擊自由派、進步主義(「白左」、Woke)意識形態,協助保守派奪回高校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具體切入點包括針對「多樣性、平等、包容(DEI)」政策、平權行動 以及對特定政治議題(如以巴衝突)的立場。打擊校園中的「反猶主義」被視為政策的藉口,真正意圖是拔除作為左翼文化重鎮的頂尖大學。 哈佛的「硬槓」態度: 哈佛大學作為美國聲譽卓著、思想引領力的精英學府,被視為「白左」、自由派的「重災區」和文化重鎮。面對政府要求,哈佛管理層反對干預學校獨立性。與其他大學「服軟」不同,哈佛選擇了「硬槓」,對川普的行政令及聯邦政府的要求敷衍了事或公開反對,例如未完整提交國際學生的資料給國土安全部,這徹底激怒了川普政府。這種對抗使得哈佛成為了這場「文化戰爭」的最前線。 對國際學生的擔憂: 川普政府認為,哈佛等精英學校招收大量外國學生(尤其是來自被視為「對手國」的學生)賺取高額學費,甚至允許外國勢力滲透美國校園和社會,這不符合「美國優先」原則。同時,聯邦政府要求學校提交國際學生違紀記錄(包括參與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及其他涉外活動),並對來自「對手國家」的學生採取更嚴格的簽證審批。 正反兩面的立場與看法 支持政府政策的立場: 持此立場者(包括川普政府和部分保守派/MAGA基本盤)認為,頂尖大學已成為左翼意識形態的溫床,脫離民意,甚至與國際精英合謀。他們認為大學接受聯邦資金,就必須遵守政府要求,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和反對「反美」行為方面。政策被認為是行使政府賦予的特權(如簽證和SEVP認證),並未干涉學術內容,只是停止提供資金或特權給不合作者。美國國內對名校大量招收國際學生存在廣泛反對聲音,特別是對限制中國大陸學生(尤其敏感學科)赴美留學,有廣泛社會基礎和政治共識。一些美國民眾也認為精英學校服務於精英階層,是「深層國家」的一部...

選擇英國留學的七大理由

圖片
為何去英國留學? 英國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優質的教育體系,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前來深造。對於許多台灣學生而言,選擇在英國留學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英語能力,更是一次探索多元文化、擴展視野的絕佳機會。英國的高等教育不僅受到全球認可,還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獨特的學習環境。此外,英國的地理位置也使得學生能夠輕鬆訪問歐洲其他國家,享受旅行的樂趣。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英國作為留學目的地的理由便顯得尤為重要。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討為何去英國留學是個值得考慮的選擇。 (筆者在IECA留學公會2025春季國際留學教育展中分享英國留學) 一、 英國是全球英文的發源地 每年有60多 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到英國學習英語,英國的英語訓練已有多年的歷史,更有相關審核機構定期對各英語教學機構進行教學品質評鑑,並將結果公開提供學生查詢。 語言課程種類多元,結合專業、興趣、家庭、升學等不同的目的;透過啟發式多元教學,提升學生主動學習能力,透過英國深度的文化也加深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二、英國具有豐富的文化背景 英國文化歷史悠久,在宗教、文學、運動、戲劇、表演、藝術、創作、設計、建築乃至於政治、商業、經濟、科技、醫學等等方面,都有輝煌傲人的成就,可說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瑰寶,特別是自西元十一世紀起綿延至今的皇室,更累積豐富的歷史根底。 英國以一個孤懸於大西洋的島國,面對歐陸與美洲大陸兩大強權之間,仍能成功地將其文化向全球推廣,其彈性靈活務實的外交政經策略,有許多是台灣可以借鏡之處。 三、英國的教育品質獲全球認可 全球前十名大學有四名是英國大學,英國高等教育重視人格建立,尊重多元,專業知識與職場技能訓練,以及激發創意。英國也設有多種評鑑機制,評鑑結果透明客觀,各大學也兢兢業業於發展特色專長。 留學英國將有機會與世界頂尖學者專家及來自各國優秀青年面對面接觸,有助於未來職涯發展與人脈培養。 四、英國的學術研究能力優異 英國約有 6400 萬人,佔全球人口總數約 1% ,而英國研究占全球 5% ,研究發表占 14%。 全球諾貝爾獎至2017 年共 891 位得獎人中,英國人有 131 位,占比 14.7%。 五、英國高等教育修業期短,費用相對低廉 英國學制:大學三年,碩士一年;高中畢業生四年即可取得碩士學位;博士班約三到五年,因此整體所需費用也相對減少。 由於修業時間短,學生取得專業知識與學位後便能快速銜接職...

赴美留學,學費大不同:深入解析美國大學的本地生、外州生與國際生收費差異

圖片
夢想前往美國接受世界頂尖的高等教育嗎?了解美國大學的學費結構,尤其是本地學生、外州學生和國際學生之間的收費差異,是規劃您的留學之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這篇文章將帶您深入探討美國大學的學費政策,協助您更清晰地掌握赴美留學的財務規劃。 誰是「本地生」、「外州生」與「國際生」?身份決定學費標準 在美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學生的「身份」是決定學費高低的核心因素。我們可以將學生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本地學生 (In-State/Resident Students) :這是指合法居住在該州並符合居住要求的學生。他們通常被視為對該州的財政有所貢獻(透過繳納稅金),因此能享有該州公立大學的最低學費標準。 外州學生 (Out-of-State/Non-Resident Students) :這類學生是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但居住在大學所在州以外的州份。由於他們並未對該州的稅基做出貢獻,無法享有州內學費的補貼。 國際學生 (International Students) :指除了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以外的外籍人士。根據來源,只要沒有美國護照或綠卡,無論居住在哪裡,都屬於國際生。國際學生通常無法享受大多數美國人的福利,在公立大學的學費待遇上,通常與外州學生相同,或甚至更高。 公立大學:州政府資助下的巨大學費鴻溝 公立大學(Public Universities)的主要經費來源部分來自州政府的資助。這種資助的初衷是為本州居民提供較為經濟實惠的教育。因此,公立大學在學費設定上,對不同身份的學生有著 顯著的差異 。 本地學生 (In-State) :享有最低的學費,因為他們的學費受到州政府的補貼。來源提到,加州大學的本州學生學雜費每年約為 $13,400 美元,加州州立大學約 $5,472 美元,而加州社區大學每學分收費 $46 美元。 外州學生 (Out-of-State) :學費明顯高於本州學生。 國際學生 (International) :在大多數公立大學,國際學生支付的學費標準與外州學生相同,有時甚至會額外收取一筆「國際學生費用」。這意味著國際學生通常無法享有州內學費的優惠。 讓我們看看一些公立大學案例及其 2024-2025 學年(或最新)的大學部學雜費預估: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本州學生約 $16,608 美元,外州/國際學生約 ...

川普時代下的美國外交與關稅政策:全球格局的重塑與台灣的應變之道

圖片
川普時代下的美國外交與關稅政策:全球格局的重塑與台灣的應變之道 2025-08-11 在國際政治經濟的舞台上,美國向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隨著川普政府的政策方向與其獨特的外交風格,全球格局正經歷一場深刻的重塑。對於與美國關係密切的國家,特別是台灣而言,認清美國的轉變並調整自身策略,已成為當務之急。 「美國優先」:後全球化民族主義的崛起 川普及其團隊的外交核心,不再是傳統的保守主義,而是一場徹底的 後全球化民族主義運動 ,其終極目標是「讓美國再次偉大」。這意味著,過去美國所強調的多元( Diversity )、公平( Equity )、包容( Inclusion )等主義已被摒棄。在對外政策上,川普政府展現出強硬姿態,強調「美國對內優先」,並要求所有盟邦承擔「對等責任」,絕不允許任何「搭便車」的心態。 這種「美國優先」的思維,徹底改變了美國與盟友的互動模式。若台灣仍固守過往「價值同盟」的語彙與拜登時期的外交模式來應對,便極易淪為新政府眼中的「眼中釘」,而非真正的「戰略夥伴」。川普團隊所關切的,不再是台灣的民主價值表現,而是 實質的軍事貢獻、市場開放程度、對美貿易的誠意 ,以及台灣是否願意配合「美國復興」戰略進行政策調整。甚至,在能源政策、產業保護主義及對中國的立場等領域,川普陣營不乏對台灣的質疑聲音,顯示其對台灣根本不信任。 關稅政策:霸道籌碼與全球貿易的衝擊 在貿易領域,川普政府將關稅視為重要的談判籌碼,對全球各國施加 恐嚇與威脅 ,試圖強迫「適者或就範者」才能生存,這無疑 破壞了全球貿易規則 。這種強硬手段甚至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與川普談判後,雖稱其為「強硬的談判者」,但川普隨後輕描淡寫地補上一句「那其實並不重要」,讓全場陷入尷尬。 值得台灣特別關注的是, 賴清德政府曾被指出隱瞞了美國加徵關稅的真相 ,事實上,台灣輸美貨品在原有基礎關稅上, 已被「疊加 20% 」的關稅 。這種「關稅疊加」的政策,對台灣的經濟衝擊甚鉅,有專家指出, 傳統製造業可能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 除了關稅,川普政府也曾利用簽證手段, 擾亂計畫前往美國留學的學生或進修學者 ,甚至刁難前往紐約聯合國開會的中國外交官。這顯示其政策工具的運用是全面且多元的。 退出國際組織:誠信與聲譽的損害 川普的「單邊主義」傾向,也體現在他對國際多邊機制的態度...

國際教育與學生流動:全球格局的轉變與台灣的應對

圖片
國際教育與留遊學:全球格局的轉變與台灣的應對 2025-08-11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化時代,國際教育與留學遊學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轉變。過去,美國曾是無數國際學子的首選,但隨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的演變,以及各國政策的調整,國際留學的版圖正在重新繪製。 美國:光環漸褪,挑戰浮現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是國際學生最熱門的留學目的地,但近年來,其吸引力正受到嚴峻考驗。美國川普政府對國際學生政策的審查,包括簽證面試等待時間過長導致部分學生放棄赴美、對外國學生的審查措施加劇,甚至有學生因輕微違規而被取消合法身份等,都讓許多有意赴美留學者心生疑慮。國際教育者協會( NAFSA )對簽證和招生數據的分析指出,今年秋季美國國際新生入學人數可能下降 30% 至 40% 。這將導致美國經濟損失估計達 70 億美元的支出,並嚴重損害大學預算,因為許多國際學生支付的是全額學費。這些政策變化,無疑對美國的「留學品牌」造成了巨大衝擊。一些亞洲家庭也表示,由於美國的政治動盪和簽證困難,美國不再是他們的首選。 英國:承接機遇,挑戰並存 在美國吸引力下降之際,英國正成為國際學生的第二大熱門目的地,並有望從中受益。儘管英國新上台的工黨政府誓言削減移民,並對畢業生留英工作的學習後簽證設定了時間限制,但其大學的國際申請人數仍呈現增長。官方數據顯示,去年下降後,今年秋季英國大學的國際本科申請人數增長了 2.2% 。其中,來自中國的申請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 10% ,而來自美國的申請也達到近 8000 名學生,增長 14% ,創 20 年新高。英國研究生課程的國際學生錄取人數估計比去年增長 10% 。 然而,英國也面臨其內部挑戰。為了防止有人利用學生簽證作為尋求庇護的跳板,英國政府計劃收緊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規定。當局最快下月公布新政策,為英國的大學設立國際學生的績效門檻,包括: 需確保至少九成半招收的國際學生確實開始修讀課程。 至少九成人完成課程。 收生後,簽證拒簽率低於百分之五。 若大學未能達到這些要求,其為學生簽證擔保的人數將受到限制。此外,內政部還將針對部分國家,包括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及斯里蘭卡的學生,進行額外審查,審閱他們社交帳號的活動及銀行帳單,因為這些國家的人較高機會在入境後尋求庇護。這些數據反映,儘管國際學生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根據內政部 2023 至 24 ...

駕馭AI時代:偏見、倫理與人機協作的未來

圖片
駕馭 AI 時代:偏見、倫理與人機協作的未來 2025-08-11 人工智慧( AI )已成為我們數位環境中無處不在的力量,從日常生活、政府運作到企業策略,無不受到其滲透。隨著 AI 系統日益精密並深度融入我們的世界,理解其固有特性、挑戰以及負責任發展所需的原則至關重要。 AI 的細微偏見:一種自我偏好的傾向 最新研究揭示了大型語言模型( LLM )中存在一種令人擔憂的「 自我偏好偏見 」( self-preference bias ),即 AI 系統會持續偏愛自己生成的內容 ,即使人類評估者認為其他內容品質相當。這種偏見源於模型的注意力機制,它會將更多注意力分配給自己生成的文本,從而導致自我評分過高。 這種「演算法自戀」的影響是顯著且可能產生歧視的。例如,在招募過程中, AI 篩選工具可能會無意中偏袒那些經過其他 AI 系統「優化」的履歷,從而對那些自行撰寫申請的求職者造成歧視。同樣,在學術環境中, AI 評分系統可能會無意中獎勵 AI 輔助的作業,而懲罰那些雖然不夠完美但卻是真實的人類作品。 有趣的是,人類與 AI 內容的互動呈現出一種矛盾模式:如果未揭露 AI 來源,人們往往偏好 AI 生成的文本,因為這類內容普遍經過調教以符合人類認知偏好。然而, 當 AI 來源被揭露時,這種偏好會顯著下降,信任度也隨之降低 ,這凸顯了透明度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人類對 AI 揭露的不一致反應,創造了一個複雜的環境,同樣的內容可能僅因其來源的呈現方式而受到不同的對待,這在健康危機或其他關鍵資訊時刻,可能實際上是生死攸關的問題。 AI 的演進與新興風險 AI 並非靜止不動;它正快速朝向 更小型、更高效、多模態與民主化 發展。例如, GPT-4o-mini 這類小型模型便印證了這一趨勢,它降低了技術門檻,讓中小企業和個人開發者也能使用高階 AI 功能。多模態 AI 則整合語音、文字、影像、手勢等多種輸入輸出方式,承諾實現更自然的人機互動,並將徹底改變客服、教育、醫療和娛樂等領域。開源 AI 和無程式碼 / 低程式碼( no-code/low-code )平台的興起,進一步推動 AI 民主化,即使不具備技術背景的一般使用者也能打造自己的 AI 應用。 然而,這種普及化也帶來了風險。廣泛使用的「影子 AI 」或「地下 AI 」(未經授權的 AI 工具...

AI 時代的浪潮:機會、挑戰與共存之道

圖片
AI 時代的浪潮:機會、挑戰與共存之道 2025-08-04 人工智慧( AI )的崛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們的世界,從就業市場、個人福祉到教育體系,無一不受其深遠影響。這股浪潮既帶來了效率提升與創新契機,也伴隨著隱私疑慮、心理衝擊及勞動力轉型的挑戰。理解 AI 的雙面性,並學會與之共處,將是我們邁向未來的關鍵。 AI 與就業市場的「靜默革命」 美國就業市場正經歷一場由 AI 推動的「靜默裁員革命」。儘管許多企業以「組織調整」或「效率優化」來掩飾,但像 IBM 和 Klarna 這樣的大公司已公開承認使用 AI 取代了部分人力 ,例如 IBM 的 200 名人資員工就被 AI 聊天機器人取代。 哪些職位首當其衝?主要集中在內容撰寫、客服、人資和行政支援等「白領作業」流程,這些重複性高的工作面臨著被自動化取代的高風險。自由工作者,尤其是文案、設計和影片剪輯等創意領域,更是最早感受到衝擊。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內,全球約 41% 的雇主將因 AI 自動化而裁員。 Anthropic 執行長甚至預測,大型語言模型可能淘汰高達一半的初階白領工作。這導致求職市場競爭加劇,即使是頂尖大學畢業生也面臨找工作困難的局面,每個初階職位平均收到 14% 的履歷增長。 AI 並非完全取代入門級職位,而是顛覆了工作流程 。初階人員的職責將從單純的執行任務,轉變為運用判斷力優化 AI 產出的內容。舉例來說,一位資深開源開發者使用先進 AI 工具(如 Cursor Pro 和 Claude 3.5/3.7 )完成程式任務時,效率反而平均慢了 19% 。這是因為 AI 缺乏專案的「隱性知識」,導致開發者需花時間審查、修改 AI 生成的程式碼。因此, AI 在我們知識不足的領域更能發揮作用 ,而非在熟悉領域橫加干預。 那麼,哪些工作「最不容易受到 AI 影響」呢?這些職位通常涉及大量的人際互動、同理心、複雜的手動技能或不可預測的物理環境。微軟報告指出,包括抽血師、護理師助理、危險物質清除工人、油漆工、遺體防腐處理員、船舶工程師等「藍領職業」的 AI 曝險風險最低,且因其技術含量高,薪資正變得相當可觀。 為了在 AI 時代保持競爭力,個人需要培養以下技能: 判斷力 。 品味 。 豐富的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