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撼動哈佛根基:一場由國內「文化戰爭」引發的國際學生衝擊
.png)
近期,美國川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的政策引發廣泛關注,其宣布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強制在校外籍學生轉學的措施。這一「禁招令」不僅在美國學術界投下震撼彈,更對全球有意赴美留學的學生,包括台灣學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焦慮與不確定性。 事件的起因與背景 這起事件並非孤立的教育政策調整,而是與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地緣政治競爭緊密相關。 國內「文化戰爭」的延伸: 資料分析指出,川普政府在其第二任期開始後,對美國高校發起了「文化戰爭」。其根本目的在於打擊自由派、進步主義(「白左」、Woke)意識形態,協助保守派奪回高校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具體切入點包括針對「多樣性、平等、包容(DEI)」政策、平權行動 以及對特定政治議題(如以巴衝突)的立場。打擊校園中的「反猶主義」被視為政策的藉口,真正意圖是拔除作為左翼文化重鎮的頂尖大學。 哈佛的「硬槓」態度: 哈佛大學作為美國聲譽卓著、思想引領力的精英學府,被視為「白左」、自由派的「重災區」和文化重鎮。面對政府要求,哈佛管理層反對干預學校獨立性。與其他大學「服軟」不同,哈佛選擇了「硬槓」,對川普的行政令及聯邦政府的要求敷衍了事或公開反對,例如未完整提交國際學生的資料給國土安全部,這徹底激怒了川普政府。這種對抗使得哈佛成為了這場「文化戰爭」的最前線。 對國際學生的擔憂: 川普政府認為,哈佛等精英學校招收大量外國學生(尤其是來自被視為「對手國」的學生)賺取高額學費,甚至允許外國勢力滲透美國校園和社會,這不符合「美國優先」原則。同時,聯邦政府要求學校提交國際學生違紀記錄(包括參與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及其他涉外活動),並對來自「對手國家」的學生採取更嚴格的簽證審批。 正反兩面的立場與看法 支持政府政策的立場: 持此立場者(包括川普政府和部分保守派/MAGA基本盤)認為,頂尖大學已成為左翼意識形態的溫床,脫離民意,甚至與國際精英合謀。他們認為大學接受聯邦資金,就必須遵守政府要求,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和反對「反美」行為方面。政策被認為是行使政府賦予的特權(如簽證和SEVP認證),並未干涉學術內容,只是停止提供資金或特權給不合作者。美國國內對名校大量招收國際學生存在廣泛反對聲音,特別是對限制中國大陸學生(尤其敏感學科)赴美留學,有廣泛社會基礎和政治共識。一些美國民眾也認為精英學校服務於精英階層,是「深層國家」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