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撼動哈佛根基:一場由國內「文化戰爭」引發的國際學生衝擊

近期,美國川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的政策引發廣泛關注,其宣布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資格,並強制在校外籍學生轉學的措施。這一「禁招令」不僅在美國學術界投下震撼彈,更對全球有意赴美留學的學生,包括台灣學生,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焦慮與不確定性。

事件的起因與背景

這起事件並非孤立的教育政策調整,而是與美國國內的政治氛圍和地緣政治競爭緊密相關。

  1. 國內「文化戰爭」的延伸: 資料分析指出,川普政府在其第二任期開始後,對美國高校發起了「文化戰爭」。其根本目的在於打擊自由派、進步主義(「白左」、Woke)意識形態,協助保守派奪回高校的意識形態主導權。具體切入點包括針對「多樣性、平等、包容(DEI)」政策、平權行動 以及對特定政治議題(如以巴衝突)的立場。打擊校園中的「反猶主義」被視為政策的藉口,真正意圖是拔除作為左翼文化重鎮的頂尖大學。
  2. 哈佛的「硬槓」態度: 哈佛大學作為美國聲譽卓著、思想引領力的精英學府,被視為「白左」、自由派的「重災區」和文化重鎮。面對政府要求,哈佛管理層反對干預學校獨立性。與其他大學「服軟」不同,哈佛選擇了「硬槓」,對川普的行政令及聯邦政府的要求敷衍了事或公開反對,例如未完整提交國際學生的資料給國土安全部,這徹底激怒了川普政府。這種對抗使得哈佛成為了這場「文化戰爭」的最前線。
  3. 對國際學生的擔憂: 川普政府認為,哈佛等精英學校招收大量外國學生(尤其是來自被視為「對手國」的學生)賺取高額學費,甚至允許外國勢力滲透美國校園和社會,這不符合「美國優先」原則。同時,聯邦政府要求學校提交國際學生違紀記錄(包括參與聲援巴勒斯坦的抗議活動及其他涉外活動),並對來自「對手國家」的學生採取更嚴格的簽證審批。

正反兩面的立場與看法

  • 支持政府政策的立場: 持此立場者(包括川普政府和部分保守派/MAGA基本盤)認為,頂尖大學已成為左翼意識形態的溫床,脫離民意,甚至與國際精英合謀。他們認為大學接受聯邦資金,就必須遵守政府要求,特別是在國家安全和反對「反美」行為方面。政策被認為是行使政府賦予的特權(如簽證和SEVP認證),並未干涉學術內容,只是停止提供資金或特權給不合作者。美國國內對名校大量招收國際學生存在廣泛反對聲音,特別是對限制中國大陸學生(尤其敏感學科)赴美留學,有廣泛社會基礎和政治共識。一些美國民眾也認為精英學校服務於精英階層,是「深層國家」的一部分。
  • 反對政府政策的立場: 哈佛大學及許多學術界人士認為這是政府干預學術自由和學校獨立性 的「極端措施」。他們認為打擊「反猶主義」只是藉口,政府的真正目的是強行推行其國內政治議程。強制現有學生轉學,被在美國際學生形容為「美夢變成噩夢」,認為這對學生不公平。這種政策也被視為向世界發出不歡迎國際人才的信號,可能加劇人才從美國「出走」。

重點問題與說明

  1. 政策的實施手段: 川普政府的主要手段是威脅撤銷哈佛的SEVP認證資格,該認證是大學招收國際學生的必要條件。此外,政府可透過國務院對簽證進行從嚴管理,要求大量背景資料,甚至以各種事由(如政治身份、與中國駐外機構聯繫、社交媒體發言等)在就讀期間取消簽證。
  2. 法律挑戰與不確定性: 哈佛已就撤銷SEVP認證提起訴訟,並暫時獲得聯邦法官支持。但政府可能繼續上訴,案件走向,特別是是否會上訴至最高法院,結果難以預料。即使哈佛勝訴,學生能否順利畢業或再入境美國仍存在不確定性。
  3. 政策的真正動機: 資料顯示,政策的深層動機更多來自美國國內政治的「文化戰爭」,而非僅僅針對某一個特定國家或團體。哈佛因其地位和對抗態度成為首要目標,但其背後的針對自由派、精英階層的意圖是核心。
  4. 與中國政府干預的區別: 資料特別區分了美國政府的干預方式與中國大陸的模式。美國的方式是在法律框架內,通過停止提供資金或特權來施壓。而中國大陸的模式是公權力徹底介入,警察直接進學校抓人或關閉學校。這種區別對於理解其他國家是否會模仿至關重要。

對於美國留學的衝擊

這起事件對有意赴美就讀及正在美國的學生,包括台灣學生,帶來了顯著影響:

  • 普遍焦慮與擔憂: 儘管哈佛禁令直接針對哈佛,但整體政治氛圍和政策可能擴大的風險 導致在美華人學生普遍感到不安,擔心簽證隨時被撤銷,來自台灣的學生也感到焦慮,表達了對未來的擔憂。
  • 簽證及居留風險: 學生擔心即使是輕微「小問題」(如超速罰單或其他不當行為)也可能被美國政府抓住並導致被「趕出去」,顯示對簽證穩定性的擔憂。正在美國的台灣學生需要警惕任何可能影響其居留身份的行為。
  • 留學風險認知提升: 事件突顯了在地緣政治環境下,赴美留學存在越來越大的風險。這種風險幾乎不受法律保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政府部門的意志。
  • 敏感專業和頂尖學校風險: 所有被認定與中美科技競爭相關的「戰略屬性」專業都可能變得敏感,簽證存在不確定性。就讀頂尖大學(如哈佛)的學生風險更高,因為這些學校被視為「要害」,受到高度關注。
  • 台灣學生面臨「池魚之殃」: 即使台灣與美國關係良好,這項政策的根源在於美國國內政治鬥爭和對其認為不符合利益的學術機構的打擊。政策影響波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國際學生。在這種大環境下,台灣學生也因為身處其中而感受到焦慮和風險,遭受「池魚之殃」,促使部分學生開始考慮美國以外的留學選項。

對其他國家政府、教育界及學生的借鏡與應注意的地方

這起事件對其他國家,包括政府、教育界和學生,提供了一些借鏡:

  1. 政府當局:

    • 人才競爭的機遇: 美國政策可能導致人才流失,對其他國家是吸引國際人才的機會。多個國家和地區(如香港、澳門提供獎學金,東京大學願接收受影響學生,歐洲、加拿大、法國、歐盟加大招募力度)正積極採取措施。其他國家政府應審視並制定更具吸引力的國際學生和研究人員政策。
    • 區別干預模式: 應認識到美國的干預模式(法律框架內、資金/特權施壓)與某些國家(如中國大陸的公權力徹底介入)的根本區別。在考慮政府與高等教育的關係時,應警惕公權力過度介入對學術獨立和自由的傷害。
    • 地緣政治風險的評估: 需意識到在地緣政治緊張下,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流動容易受到政治因素影響。應協助本國學生了解這些風險,並提供支持。
  2. 教育界:

    • 國際學生的雙面性: 吸引國際學生雖然能提升學校國際聲譽和財務實力,但在某些國家和政治環境下,可能成為被針對的「弱點」。學校在制定國際化策略時,需評估相關政治風險。
    • 學術自由與政府關係: 應思考如何在維護學術獨立性的同時,與政府保持合理關係。面對政府壓力時,學校需要權衡對抗與合作的後果。
    • 提供支持與資訊: 大學應對國際學生提供清晰、及時的資訊,協助他們應對政策變化帶來的焦慮和不確定性。
  3. 學生與留學規劃者:

    • 風險意識: 應提高對赴美留學潛在風險的認知,特別是在敏感專業和知名大學。了解簽證和居留的政策依賴性,幾乎沒有法律保護途徑。
    • 多樣化選擇: 積極考慮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留學機會,避免將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 行為謹慎: 在美期間需「安分守己、韜光養晦」,尤其是在拿到學位之前。警惕個人行為(包括線上和線下)可能帶來的簽證風險。

結論

川普政府對哈佛大學國際學生的政策,深刻反映了美國國內政治,特別是「文化戰爭」對高等教育的衝擊。儘管哈佛是首要目標,且政策與美中關係背景有關,但其影響範圍並不限於特定國家或團體,使與美國關係良好的台灣學生也無法自身事外,隔岸觀火,而亦面臨「池魚之殃」的局面。此事件提升了赴美留學的風險認知,特別是簽證穩定性和政策不確定性。

對於其他國家而言,這起事件的借鏡意義不在於模仿美國的限制性政策——因為美國的干預模式有其獨特性,且許多國家正採取相反的策略,積極爭奪人才。更重要的啟示在於,在全球地緣政治變局下,國際學術交流和人才流動已成為潛在的政治敏感領域。各國政府和教育機構應加強對此風險的評估,為本國學生提供應對策略,同時把握機遇,吸引因此而尋求新機會的全球人才。對於學生個人而言,審慎評估留學風險、考慮多元化選擇、並在留學期間言行謹慎,將是未來規劃中不可忽視的重要考量。

(文圖媒體資料:AI生成,友義編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Day正解

商業英文簡報:標示語 (Signpost Language)

英揚留學成功舉辦英國留學行前說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