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大學雙語教學:現況、問題與建議
政治大學山水講堂,在政治大學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室舉行 台大雙語教學:趨勢與研討會焦點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台灣的大學積極邁向雙語教學,期望培育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目前,英語授課( EMI )在台灣高校愈發普遍,成為教學發展的重要趨勢。但在推行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於114年5月16日由政治大學主辦的山水講堂,以跨域教學,自主學習為主題,討論的重點項目之一,就是 EMI 授課對於老師和同學的自主學習、跨域學習的影響。 EMI 教學工具的跨課程應用價值 綜整本次研討會之內容,得知不少老師因為幫助學生參與 EMI 學習,設計出許多新的工具與方法,甚至銜接課程等等。這些對學生都很有幫助。筆者如果能將這些因為進行 EMI 雙語教學而採用特殊的教學方法和工具,應用於其他非雙語教學的課程中,將對整體教學環境與品質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學生語言門檻缺 失與銜接課程建議 此外,台灣的大學端對於參與 EMI 課程的學生,並未額外進行入班語言測驗,而是僅以學生進入大學時已達到英語成績要求,即認為應有參與 EMI 課程的能力。事實上,學生們英文程度大多僅是透過考試,對於是否能閱讀英文教科書,以及適應全英語上專業課程的高強度,仍有許多不確定因素。筆者建議學校可將 EAP 等銜接課程,在新生入校前即實施,要求參與 EMI 之學生參加,以增進學生熟習以英語進行課程之教學環境,未來進入正式課程時將更有成效。 EMI 課程的「 形式化」困境:國際生荒與教學落差 EMI 授課之老師多以本身在國外留學之經驗進行較學,但當時的學習環境與目前台灣的較學環境不能完全類比;另外,原本辦理 EMI 課程之初衷 ,係希能吸引國際學生前來就讀。然國際學生來台人數有限,導致 某些大學的 EMI 課程雖已規劃開課,卻沒有國際學生,而是全部都是本土學生的情況下,仍然以英文授課。造就為了開課而開課的情況。 雙語教學反思 :本土需求優先與專業平衡 筆者認為台灣在文化與歷史背景,並非英語雙語環境,實在不需揠苗助長的推行雙語國家或 EMI 課程。應以實際的需要來進行,國際學生來台學習,應該要有足夠的華語溝通能力,或者某些課程採用 EMI 課程,而非以通識課程,在學生需要打下專業知識基礎時,以不熟習的英文來進行,恐將有英語能力及專業程度提升雙輸的情況發生。 未來路徑:師生共學、跨域精進與體系優 化 台灣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