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視野與自主精進:台灣高等教育雙語教學(EMI)的現狀、挑戰與轉型之路


圖文:張友義

在全球化浪潮驅動下,台灣高等教育以「培育國際化人才」為目標,積極推動英語授課(English Medium Instruction, EMI),近年來 EMI 課程在大學日漸普及。然而,如何在非英語雙語環境中落實有效教學?近期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的「山水講堂」以 「跨域教學與自主學習」為核心議題,匯聚多校學者探討 EMI 實踐中的痛點與對策,揭示雙語教學的深化關鍵在於師生共構的跨域學習生態與終身學習習慣 。

一、EMI 教學的現狀困境:語言鴻溝與跨域挑戰

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斷層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吳文傑老師指出,傳統 EMI 課堂因未設語言門檻,學生英文水平參差(如托福 50 分與 100 分並存),導致複雜專業議題講授時,約 40% 學生無法即時吸收。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學習模式轉換障礙:台灣學生長期習慣「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模式,缺乏用英語主動質疑。而大班教學(常見 50-100 人規模)更使口頭報告機會稀缺,學生難以通過實踐檢驗英語表達能力,形成「聽懂難、說出更難」的惡性循環。

2.跨域學習與文化差異的協調難題

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江勝男老師分享跨領域 EMI 課程經驗時提到,其學生涵蓋經濟、社會、設計等 8 個科系,並有來自東南亞、歐洲的國際生。跨域知識基礎落差(如設計系學生缺乏經濟學概念)與文化學習習慣衝突(如東亞學生偏好單向聆聽,歐美學生習慣即時反饋),導致課程進度屢屢受阻。學生們在小組作業中常因「如何用英語準確表達專業觀點」「誰主導討論」等問題產生溝通障礙,約 30% 團隊需經過 3 次以上調整才能達成協作。

3.教師跨域設計能力的瓶頸

陽明交通大學張靜芬教授指出,許多教師雖具備專業知識,卻缺乏「跨域教學設計」訓練。例如,理工科教師習慣以公式推演授課,面對人文社科學生時,難以將抽象概念轉化為跨域可理解的案例;而人文類教師在設計 EMI 討論題時,常忽視不同國籍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如誤用宗教相關案例引發爭議)。此類能力缺口顯示,教師自身若未經歷跨域學習洗禮,難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整合。

二、破局關鍵:從「單向傳授」到「跨域自主學習」的轉型

1.學生端:以自主學習驅動語言與知識整合

  • 翻轉課堂賦能預習:吳文傑老師將微積分等難點內容預錄為 10 分鐘短片,搭配「問題導向學習」(PBL)任務(如「用英文簡述供需理論核心」),要求學生預習後提交書面反思。課堂中則以「分組互教」(peer teaching)形式,讓英語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小老師」,帶領組員討論預習疑問,使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知識建構。學期調查顯示,採用此模式的班級,課堂互動率從 15% 提升至 45%。
  • 跨域專題鏈結真實場景:江勝男老師設計「城市永續發展」跨域專題,要求學生組成「經濟 - 設計 - 社會」混合小組,用英語完成「低碳社區規劃」提案。過程中學生需自學跨領域知識(如經濟系學生學習設計軟體基礎,設計系學生理解碳交易機制),並通過「雙語共筆」(Google Docs 實時協作)解決專業術語翻譯問題。此類任務不僅強化英語應用,更培養主動跨界學習的思維習慣。

2.教師端:在跨域實踐中實現自主精進

  • 組建跨系所教學共學社群:台科大洪紹平教授發起「EMI 跨域教學沙龍」,邀請商學、工程、藝術等領域教師分享經驗。例如,藝術設計系教師介紹「視覺化思考」教學法(如用 MindMap 梳理學術概念),被商學院教師借鑒用於「國際行銷策略」課程,幫助學生以圖像化方式呈現英文報告。此類跨域對話讓教師突破專業侷限,開發出更具包容性的教學工具。
  •  將自主學習轉化為教學創新:中央大學王麗蓉教授為提升理工科 EMI 課程參與度,主動學習遊戲化教學技術,將「程式設計」知識融入虛擬實境(VR)任務,學生需用英語解讀任務指令、合作排除程式錯誤。她坦言:「為設計這門課,我花了半年時間自學 VR 開發與遊戲化設計,過程雖艱難,卻深刻體會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痛點與動力。」教師親身經歷的學習歷程,使其更能設計出貼近學生需求的課程。

3.制度端:構建支持跨域與自主學習的生態系統

  • 前置語言準備與跨域導航:針對學生學術英語能力不足問題,多所大學試行「EMI 預修模組」,包含「跨域學術英語」(如不同學科論文結構差異)與「文化溝通工作坊」(如跨國團隊協作禮儀)。例如,陽明交大要求 EMI 課程學生開學前完成 8 小時線上模組,通過「跨域案例模擬」(如模擬聯合國會議討論氣候議題)檢測學習成效,不合格者需補修。
  •  評鑒機制導向能力成長:政治大學改革 EMI 課程評鑒標準,將「跨域學習設計」(如是否包含異科系合作任務)與「自主學習軌跡」(如學生是否主動使用校外資源解決問題)納入重要指標。教師需提交「跨域教學反思日誌」,記錄從其他領域獲得的教學靈感;學生則通過「學習歷程檔案」展示跨域學習成果(如用 Python 分析歷史數據、以社會學理論解讀科技現象)。

三、未來展望:讓跨域與自主學習成為雙語教學的 DNA

本次政治大學「山水講堂」的討論揭示,台灣高等教育雙語教學的真正挑戰並非「是否用英語授課」,而是能否在跨域碰撞中激發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當教師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跨域學習引路人」,當課程從「語言障礙場」變成「自主探索實驗室」,EMI 才能擺脫形式主義,真正培育出兼具專業深度與全球視野的人才。

正如陽明交通大學張靜芬教授在總結中強調:「跨域教學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在不確定的世界中主動連結知識;自主學習的核心,是讓學習從『被動完成任務』變成『主動創造可能』。這才是雙語教學送給學生最寶貴的禮物。」未來的台灣高等教育,或需少一些「為開課而開課」的盲目,多一些「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深耕 —— 無論是課程設計、師資培訓,還是制度創新,皆應圍繞「如何讓跨域與自主學習自然發生」展開。唯有如此,雙語教學才能擺脫「政策工具」的枷鎖,蛻變為點燃終身學習熱情的種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D-Day正解

商業英文簡報:標示語 (Signpost Language)

英揚留學成功舉辦英國留學行前說明會